建材之家

建材之家 > 企业

为什么只有中国人喜欢用微信?

2019-09-06 14:21:45 来源: 阅读:1

美国许多强大的科技公司在很多年前就已经来到中国,但他们到达这里时,这些巨头们的超能力似乎就消失了。

优步(Uber)、亚马逊(Amazon)和谷歌(Google)都没能在中国市场打开局面,而键盘侠们普遍将其归咎于中国的审查制度或政府的各种限制,但这个理由反过来看,无法解释为什么中国超级明星企业也很难在美国取得成功。

在美国吃瘪的中国明星企业,微信是最好的例子。

这款移动通讯和支付应用每月拥有近10亿的活跃用户,使用过微信的外国人无不对这款超级应用在中国市场的绝对主导地位感到敬畏,从发送信息到叫出租车,感觉每个人都在使用微信。

微信建立起了庞大的公众平台生态,数百万个经过审查的微信公众平台成为了政府部门、跨国企业和在线电商B2C窗口。对于很多国人来说,微信是一个钱包和交流平台,没有它的生活是无法想象的。

01 微信的海外扩张

2013年,腾讯正式宣布微信将进入美国市场。在国内市场取得成功后,寻求更大的海外增长的确是理所应当的决定。在这个时间节点,腾讯看到了一个机会:美国市场上有很多即时通讯应用,但没有一个在美国拥有绝对主导地位。微信似乎有能力后来居上,但现实并非如此。如今,除了那些与中国有联系的人,有多少美国人听说过这种产品?

为什么只有中国人喜欢用微信?

腾讯一直拒绝对微信的国际扩张做任何置评,但客观地说,微信没能成为腾讯希望成为的全球玩家。

2013年,腾讯聘请世界级足球明星莱昂内尔•梅西(Lionel Messi)在电视和网络上为微信品牌做广告,同时在印尼、印度和巴西等国进行大力推广,但收效甚微。

从新华社报道看,除了马来西亚以外,其他地方的微信用户主要是华人。同一篇文章援引马化腾的话说,他承认公司在海外扩张方面存在困难,微信在印尼、印度、巴西或其他关键市场都不在iOS应用的前五名之列。

众所周知,国内对于互联网公司的社交产品审查都很严格,微信更是首当其冲。但这充其量只能让微信的国际扩张节奏变混乱,国际版微信上的敏感内容可能在中国被屏蔽,但严格的审查制度是没法阻碍微信在美国的流行的。相反,微信遭遇了美国公司在中国遇到的同样的网络效应的挑战。

Facebook目前在中国被屏蔽,这无疑是微信成功的因素之一。现在如果Facebook成功进入中国市场了,它会发现每个人都已经在微信上了。

为什么只有中国人喜欢用微信?

虽然这两种产品是不同的,但微信在中国如此成功,正是因为有如此多的国人在使用它。用户最喜欢的品牌和名人,还有朋友、家人和同事都被微信绑定了,Facebook要复制这样的网络几乎是不可能的。

网络效应还只是海外市场失败原因的一部分,微信是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和设计的。当微信于2011年推出时,中国人正好缺少一个优质而廉价的沟通方式:电子邮件普及率很低。短信和语音套餐相对昂贵,垃圾短信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这与腾讯2013年在美国推出微信时遇到的环境大不相同,人们当时已经拥有了Facebook、WhatsApp和iMessage,以及电子邮件和许多其他沟通方式。市场上没有那么强烈的需要一个产品为每个人提供一个统一的社交平台。

02 美国人用微信支付吗?

如今,我认为微信实质已经成为带有消息传递功能的支付工具。去年中国的移动支付超过5.5万亿美元,大约是美国市场规模的50倍。2017年第一季度,微信支付占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的40%。

微信支付目前虽然在美国有所运营,但没有开放给美国普通消费者。虽然美国人可以创建微信账户,但无法绑定自己的银行卡,因此美国人的微信缺少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功能。在美国注册的用户也不能使用微信的钱包功能,只有注册为微信商户的美国卖家将能够接受中国游客的付款。

为什么只有中国人喜欢用微信?

移动支付如此简单,为什么美国的移动支付选择没有微信在中国那么成功呢?

信用卡是一个很大的原因。微信等支付产品是为中国设计的,而中国的信用卡普及率仍然相对较低。微信和支付宝能够跳过信用卡,直接使用移动支付,帮助中国许多城市转型为一个基本上无现金的社会。

现在说微信在美国已经失败还为时过早,即使美国人的手机上没有微信,但产品仍然可以产生影响,微信一直在试图用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来吸引美国商人。微信也在其他方面影响着美国产品,比如SnapChat对二维码的采用就受到了微信的启发。

腾讯的野心远远不止于此,阿里和腾讯都希望能在海外市场与Facebook、谷歌和亚马逊达到一个量级。微信在海外的挑战与它在国内的成功有关,它经过张小龙产品团队的完美地设计以满足中国独特的消费者需求。

正如美国公司在中国学到的那样,不看市场需求的竞争都是徒劳的。

为什么只有中国人喜欢用微信?


推荐阅读:叶紫

相关阅读

建材之家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建材之家”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建材之家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建材之家”,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建材之家的(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